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土壤温、湿度记忆性的土壤湿度预测方法研究
魏森涛, 王澄海, 张飞民, 杨凯
干旱气象    2023, 41 (5): 783-79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5-0783
摘要112)   HTML6)    PDF(pc) (29805KB)(412)    收藏

土壤温、湿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也是大气数值模式下边界条件的重要物理参量。由于土壤湿度的观测站点较少,土壤温湿度的空间资料较少,另外,土壤温湿度作为干旱预测的主要内容,需要知道未来时刻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因此,如何获得未来时刻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土壤湿度的记忆性特点,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试图获得模式中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考虑土壤温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选取ERA5 0~7、7~28、28~100、100~289 cm深度层土壤温、湿度作为预测因子,对月、季尺度上土壤湿度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提前6个月对土壤湿度进行可靠有效地预测;预测的浅层(0~28 cm)与深层(28~289 cm)土壤湿度平均偏差分别小于0.05、0.02 m3·m-3;在湿润区,平均偏差基本在0.03 m3·m-3以内,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本文的预测方法和结果,既可用于土壤干旱的预测,也可作为数值模式初边界场的形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藏高原西部一次高原涡生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溪雯, 张飞民, 王芝兰, 杨凯, 王澄海
干旱气象    2021, 39 (1): 54-64.  
摘要363)      PDF(pc) (3318KB)(1454)    收藏
使用ERA5、ERA-Interim和FNL 3种常用再分析/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06年8月14日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涡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在评估不同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高原涡的模拟能力基础上,利用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高原涡生成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使用ERA5和ERA-Interim资料驱动WRF模式可模拟再现出此次高原涡的生成过程,其中ERA5对高原涡低层闭合性气旋环流和螺旋云带结构特征的模拟再现能力最好,模拟的高原涡及其降水强度最强;使用FNL资料驱动WRF模式无法模拟再现出高原涡生成过程及其降水分布特征。此次高原涡生成过程中气旋性正涡度的发展、热量和水汽的收支与其低层的垂直输送密切相关;高原涡生成前地表感热加热作用明显;生成阶段积云对流发展最为旺盛,降水最为显著,热量和水汽的垂直输送及相应的大气凝结潜热加热明显,对高原涡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全球陆地风、光资源的预估
张飞民,王澄海,谢国辉,孔维政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725
4. 甘肃酒泉地区近地层风场特征
王勇,王澄海,陶健红,张飞民,李照荣,李晓霞,张铁军
干旱气象    2012, 30 (3): 393-403.  
摘要1825)      PDF(pc) (3307KB)(1249)    收藏

利用酒泉地区4 个测风塔( 2009 年10 月至2010 年9 月) 一年的近地层风场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近地层风场的月平均风速及方差、风场日变化特征、垂直变化、风向玫瑰、最大风速、风速威布尔分布、低空风切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酒泉地区一年中近地层平均风速最大出现在夏季或春季,对应的风向最多为东风或西风方向,最小出现在冬季; 近地层平均风速具有上层风速夜晚大,白天小,中间存在一个日变化较小的转换层; 近地层平均风速廓线,不论冬夏底层风速均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且夜晚比白天增大得快。近地层风垂直切变8 月份白天风速垂直切变较夜晚小,最靠近地面一层的风切变最大,存在一个风切变最小的中间层; 冬季表现出和夏季不一致的特征。夏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东风方向占多数,冬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为东、西风方向占多数,存在较大季节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